一般典型的胃食道逆流患者,因食道或口咽部的黏膜「急性發炎」反應,而常有飯後「胸口灼熱、喉嚨燒灼、嘴巴產生酸苦味」等現象;然而,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一定有以上的症狀,他們可能因食道或口咽部的黏膜「慢性發炎」,而有胸口與喉嚨的不適感。
不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,相較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,其病程較長,不典型胃食道逆流的臨床表現通常為「胸悶、喉嚨異物感、慢性咳嗽、喉嚨痛,甚至口腔或耳咽管發炎」,因它常與「氣喘、鼻過敏」有類似症狀,因此它也可能是「逆流性咽喉炎」所造成。
典型胃食道逆流患者,主要以調節基礎胃酸分泌的相關藥物做治療,例如: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( PPI )」或「第二型組織胺抑制劑 ( H2RA ) 」;至於不典型胃食道逆流患者,同時會著重「調節食道蠕動劑 ( Prokinetics ) 」及緩解胃腸道痙攣等平滑肌收縮相關藥物做治療。
另外,不典型胃食道逆流的「少數患者」,可能對於「自律神經放鬆用藥」會有不錯的效果,然此類用藥較為複雜,需先讓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審慎評估,嚴重時,可能還需轉介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,做跨科協同治療。
「胃鏡」如同其他科別的影像學工具,主要協助醫師鑑別診斷患者的胃與食道的「器官結構病變」問題,以釐清原因 ( 例如:急慢性胃發炎、賁門鬆弛、食道腫瘤、巴瑞特食道 (食道腺癌前期病變)」等 ),絕非單只為了開立健保特效藥給患者如此簡單 ( 健保給付的特效藥開立程序為:醫師需事先協助患者做胃鏡檢查 ) 。
台灣現階段已有許多醫學中心具備「食道酸鹼值」與「食道電阻值」之監控儀器,它們主要是藉由紀錄患者食道的上述數值,讓醫師了解患者的「食道」是否已「功能性異常」,常做為「胃鏡」檢查後,更進一步確認胃食道疾病的重要工具;然而,這類監控儀器因需從患者的鼻腔,插入類似鼻胃管的管路,做24小時的監控,若非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患者,且已排除「心理因素」所造成的不適,一般並不會貿然安排(走到此階段,醫師通常已不排除以「侵入性手術」做治療,此類檢查常視為術前評估)。
不論「典型」或「非典型」胃食道逆流的患者,急性期的藥物介入,都可以協助患者改善症狀或延緩症狀惡化,而「非典型」胃食道逆流患者,更須耐心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(例如:減少宵夜的頻率、進行體重控制、避免食用咖啡/茶/酒/甜食等刺激性食物 ),與心理壓力的舒緩調節。
安排「胃鏡」檢查以釐清是否為胃與食道的「器官結構病變」有一定的重要性;是否需進一步做食道「功能性異常監控」檢查,也需與胃腸肝膽專科醫師評估討論後,再協助轉診至醫學中心做更後續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