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教天地

| 醫憲診所 胃腸肝膽、內科 小教室 |

▶ 需耐心診斷的腸躁症|胃腸肝膽

 

現代人工作日益繁忙,加上外食頻繁,因而容易有胃脹氣、排便習性不規則或腹瀉的情況。到底自身只是因為生活飲食或壓力所造成的「大腸敏感(腸躁症)」現象?還是「胃腸道結構」本身真的有異常?相信不少患者心中有同樣的疑惑,現在讓我們一起認識現代常見的疾病 - 「腸躁症」。

  • 什麼是「腸躁症(大腸激躁症)」

根據國際標準(Rome IV)定義,同時符合以下兩要件,可「初步」視為「腸躁症」 :

 
- 最近3個月內有反覆性腹痛
- 每周平均至少一天「排便頻率」改變,或「排便型態」的改變 ( 如糞便變得較硬、較軟、或呈水瀉狀)

 

「腸躁症」依照其型態可分為四種:「腹痛型、便秘型、腹瀉型、混合型」,其型態會因患者的壓力或飲食等情形而有所不同。

  • 「腸躁症(大腸激躁症)」應如何診斷

雖然部分「腸躁症」患者可先嘗試「緩解腸過度蠕動藥、消脹氣藥、自律神經放鬆藥、解痙攣藥」,並配合飲食生活的調理而獲得症狀改善,但若症狀持續反覆不適,便需要以相關檢查進一步釐清問題根本,不可貿然斷定為「腸躁症」。例如以「血液檢查( 查驗甲狀腺功能、鈣鉀離子濃度、內分泌功能等)」、「胃鏡檢查」或「大腸鏡檢查」,排除腸胃道是否有發炎、潰瘍、瘜肉或腫瘤等「消化器官本身」結構性的問題。 

 

原則上,「腸躁症」為一種需要醫師耐心協助患者以「排除法」所做的臨床診斷,亦即需要藉由各種相關檢查,慢慢幫助患者排除其他腸胃道可能的致病原因,才能判定患者為「腸躁症」。

 

  • 哪些疑似「腸躁症」的患者,建議做腸胃鏡檢查若經醫師反覆用藥與協助患者調整生活飲食習慣,患者的不適的情形仍未顯著改善,在以下情況,會建議患者進一步做「胃鏡」或「大腸鏡」檢查,不能單純判定為「腸躁症」:

  

- 過往無腸躁症病史,排便習慣突然改變

- 用藥後,症狀長達3個月以上仍未改善

- 伴隨不明原因的貧血

- 排便合併黏液、血絲

- 糞便潛血檢查判定為陽性

- 不明原因體重或食慾下降

- 伴隨腹部悶痛或嚴重脹氣

- 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

- 過往未做過相關內科結構檢查

  • 如何從生活飲食習慣改善「腸躁症」不適

若是已做過胃鏡檢查、大腸鏡檢查、甚至是腹部電腦斷層檢查,確認排除不是「胃潰瘍、大腸瘜肉(或腫瘤)及發炎型腸道」所導致的不適症狀,此時臨床醫師才比較能確認患者的腸胃道可能是暫時的「功能性」問題,會建議患者做以下生活飲食上的調整:

 

- 定期運動
- 攝取富含纖維素的蔬菜、水果
- 降低宵夜的頻率
- 益生菌的使用(2-3成人可能適用,然效果因人
而異)
- 避免非必要的「消炎止痛藥」及「抗生素」的
使用
- 減少精緻澱粉、加工食品的攝取(如糕點、飲
料)
- 減少咖啡、茶、酒精等刺激腸胃的食物
- 減少奶豆類製品等容易脹氣的食物

 

「腸躁症」在現代社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,就上述說明後,懷疑自己可能是腸躁症,建議耐心向「腸胃專科醫師」尋求診斷與治療。

© 2024 醫憲診所 - 胃腸肝膽科、內科|All rights reserved

© 2024 醫憲診所 - 胃腸肝膽科、內科
All rights reserved